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七
提問六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八
第二章 聞法趣入 生死流轉中………不謗於正法
1.人身難得在經中有那些譬喻?
答:
一、在生死流轉中,生惡趣的多如大地土;生善趣的少如爪上塵。
二、譬如盲龜浮沉於大海中,海中飄著一塊木板,中間有一孔,盲龜探出頭來,恰恰在木孔中,這是怎樣難以遇到!流轉生死而得到的人身,也是這麼不容易。
2.人有哪三事勝過諸天?
答:人的憶念、梵行、勤勇三件事,勝過諸天。
憶念勝:人的思考力、推理力,特別發達。
梵行勝:人能不計功利,克制自己,修習梵行(清淨行),清淨自己的身心,有利於人群,為了這個目的,克己犧牲都願意。
勤勇勝:人為達目的,能忍苦忍難,精勤勇猛的去做,非達目的不可。
補充:如源法師
法師又稱這三事叫知、情、意。知:理智層面。情:情感層面。意:意志層面。
知(理智層面)
憶念勝
情(情感層面)
梵行勝
意(意志層面)
勤勇勝
3.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應該注意什麼事項?
答:自己是什麼根性,主要依自己所發的心願而定。切不要讀誦受持某種法門,便自以為是什麼根機。不要偏執某種法門是大是妙,還是要檢點自己的發心要緊。
4.試述下士、中士、上士的發心。
答:
下士
求增上生心:求來生的果報,比起今生,要增勝一些、上進一些。
可分為兩類:一、願生人間。二、願生天上。
中士
發出離心:感覺人天果報不究竟,而發起出離三界生死的志願,修持出世的法行,能了脫生死,得涅槃的解脫樂。
可分為兩類:一、聲聞乘。二、緣覺乘。合稱二乘。
上士
發大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發菩提心是上成佛道的大志願。中士的出離心,雖說是究竟,但還不夠高尚。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才能徹底救渡眾生。
5.試比較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差異。
答:
增上生
下士法 (人天善法)
決定勝
中、上士法 (究竟解脫法)
差異:1.發心不同。2.所得的果報不同。
發增上生修大乘法 人天福報
發出離心修大乘法 證小乘果—例如一個人在家自修易落入此境界
發大乘心修小乘法 同上
造作惡業,不管發什麼心,均是業力勝過願力—三塗果報
6.何謂戲論?
答:
一、戲論(巴利文及梵語:papañca),佛教術語,意指無法使人趨向解脫的世間言論或學問。 通常可以分成渴愛、慢、及邪見三種,又稱執取法。
(參閱維基百科)
二、「戲論」從世間法來看,就是「無意義之言論」;從出世法更為究竟的觀點,就是造成生死輪迴的一切言論,都是「戲論」,它是一種很微細的執取心識,因此有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因為自己的生死習性、攀緣塵境,常常說了許多無意義之言語。一般未學佛之人,言語思維總是不離色、聲、香、味、觸,但若已學佛者,就應該時時警策心念,不要讓自己墮入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中。
(參閱:
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_22.html
)
7.《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共下士道,『共』字有何意義?
答:表示下士道共於中、上士道。修持中、上士道也要修持好下士道,下士道就好像房子的地基一樣。沒有地基,房子是無法完成的。
8.為何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答:一般而言,智與斷是一體的兩面。智是聖道之修證,一定是離顛倒,離罪惡,斷煩惱的。這如光明與黑暗一樣,光明﹙智慧﹚一出,黑暗﹙煩惱﹚即滅。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因於同一的煩惱根源,故所斷的煩惱是相同的。佛及無生法忍菩薩斷一切煩惱盡,阿羅漢、辟支佛亦同樣的斷盡一切煩惱。即然所斷的煩惱相同,那麼在能斷煩惱的「智」上,三乘可謂平等。所以在能斷之智及所斷之惑上,三乘是共同的,故言:「諸須陀洹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辟支佛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
完整答案請參閱:
http://www.huayencollege.org/thesis/PDF_format/88_009.pdf
9.毀謗正法有哪兩類人?
一、以為某經某法不是佛法。這類謗法,人人都可能發覺,知道遠離。
二、有人以為,我是大根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為,因果善惡等法門,為下愚人說,與我無關。(增上慢) 有以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經(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等於一切佛法了,再也不用其他了。有以為,只要真實修行,不需要聞思經教。
這些人的共同點是捨棄無邊經典、無邊法門,造成個人愚痴事小,對於佛法的弘揚卻是大障礙。
10.不識佛法綱宗,易生何種過失?
答:容易以少為足,無法看見全體佛法的樣貌,捨棄了佛法無邊經典、法門,對於佛法的弘揚是大障礙。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