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八
提問七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九
第三章 五乘共法 正信皈依者………薪盡火相傳
1、若要求生人間、天上,為何還是皈依三寶,修佛就的人天乘較穩當?
答:佛法並沒有說,求生人間、天上,非皈依三寶、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可是,如皈依三寶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為穩當,而且已進入佛乘大門。
但如信其他宗教,雖也能生人、生天,但沒有在三寶中積集善緣,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執(成見)。對依人天法而進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貫通,反而壅塞了。
也就是說:修佛的人天乘可以進一步修大乘法門而能成佛道。但一般宗教的人天善法卻無盡一步修學,而有成佛的可能。
2.佛弟子修學五乘共法,要從哪裡著手?
在學佛理解方面
應該先修於正見
在學佛行為方面
應該先修習正命
佛曾說:正見與正命的人難得。
3.何謂正見? 如何確認某種見解是正見?
答:
(1)正見是正確的見解。見與知識不同,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所以正見是『擇善而固執之』的。
依人世間的正見來說,就是人生正確的見解,也就是正確的人生觀。觀察人生的意義、人生應該遵循的正道,從正確觀察而成為確信不移的定見,便是正見。
五乘共法裡談到的世間正見有:
1.世間有善有惡。
2.世間有因果業報。
3.有三世。
4.有凡夫、聖人。
(2)如何確認見解是正見?
個人意見:只要合乎佛法教理的,就是正見。可用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檢視印可見解是否合乎三法印。如果符合,即是合乎佛法的知見,即可說是正見。
4.試述在家人與出家人的正命。
正命
食衣住行等一切經濟活動,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正命。
在家人
在家人的正命要符合兩個條件:1.合乎法律。2.不違佛法,合乎五戒規範。
出家眾
出家眾的正命:依靠信眾的供養布施。
5.如何分辨善與不善?
從內心說
心淨是善,心不淨是不善。我們的內心經常有一些煩惱動亂的不淨因素,如不起雜染的煩惱,而心生起清淨的因素,就是善。
從見於事行的對他影響來說
如果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善。如果有損於他人的,就是不善。
6.試述業與報的關係。
業
是事業、動作。我們的內心、身體與語言的動作(身口意),由於思力—意志力的推動,都是業。
報
因為活動、造業,會引起一種動力。而這種動力(業力),在其他的因緣配合下就能感得某類的果報。
業報關係
一切眾生所有的一切果報,必然是由於業力所招感,有業然後有報。
有種種不同的業,所以,有種種不同的報,業是非常多,非常複雜,所以,果報也是極多極複雜的。
7.何謂異類而熟?
答:因有善惡,果為無記(無法記別善惡)。因果異類而熟,所以果報稱為異熟果。
因有善因、惡因的分別,但果報無法記別善惡。精確來說應該是:善有樂報,惡有苦報(不樂報)。
8.引業與滿業有何不同?
引業
在種種業中有一種特強的業力,這業力能引我們投生得到某一趣的報體。凡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成為某趣的眾生,叫引業。
滿業
滿業不能引我們感得生死的總報體,卻能使我們對於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
9.犯重惡業如何輕報或不定受?
答:鹽喻經說:犯了重大惡業,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痛下決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業還是可以輕受或不定受。犯了重惡業,應深切懺悔,修學佛法。
10.試以現報、後報、生報的概念說明『因果通三世的道理』。
現報
今生造業,今生就得果報。
生報
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
後報
造業以後,要隔一生、二生或經千百生才受報。
因果通三世
只要造業,就會有果報;今生不受報,來生不受報,就是千千萬萬生,業力照樣存在,只要是因緣合和還是要受報。
11.何謂華報?
答:華報又作花報。華開在結實之前,故「華報」乃對後得之「果報」而言。譬如人為獲得果實而植樹,除正得其果實之外,兼可得華,是為華報。眾生植善惡之業因,由此業因正得之果為果報(又作實報、正報),果報之前所兼得者,則稱為華報。如以不殺為業因,因之而得長壽,是為華報;遠感涅槃之果,是為果報。又如以念佛修善為業因,往生極樂世界為華報;後證大菩提則為果報。〔灌頂經卷十二、大智度論卷十一、往生要集卷上末〕 p5233
請參閱佛光大辭典。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8%258F%25AF%25E5%25A0%25B1.html
12.臨終前是哪一種業招受後報呢?
答:可分為三大類。
1.隨重
造作重大的善、惡業。業力異常強大。臨命終時,或善或惡的重業起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
2.隨習
一生當中沒有造作重大的善業、惡業,但所做的善惡業,在不斷的造作下,養成一種習慣性。臨命終時,那種慣習了的業力,自然啟用而招感來生的果報。
3.隨憶念
生前沒有重大善惡業,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臨命終時如果忽而憶念善行,就引發善業而感人天的果報;如果憶念生前的惡行,就引發惡業而墮落。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