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二十五
提問二十四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二十六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三乘諸勝德………善識於方便
1.修習止觀的次第為何?
答: 修習止觀之次第
1、止與觀不同,若修習止觀,就應該先修習止。這不是說:把定修好了,再來修習觀慧。事實上,止與觀有互相助成的作用。在沒有修止成就以前,也是有散心觀察慧的。那怎麼說先修止呢?在止與觀的修習過程中,一定先修止成就;止成就了,然後才能修觀成就,如定心不成就,那觀慧也是不會成就的。依這個意思,所以說先修止。
2、經中說到止觀,定慧,禪慧,也總是先定而後慧的。這是修習的必然次第,不管你橫說豎說,頭頭是道,如真的修習止觀,那法定有如是次第的。這樣,現在就先說止,就是禪度的修習。
2.修止得禪定,在修行上的重要性為何?
答: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1、為什麼要修止而得禪定?因修止而能得定,就能成辦種種有義利的事業。所以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2、修止而得住心時,身心引發輕安,身心都輕快舒適,而有行善離惡的力量。眾生一向在散亂心中,對欲境的抗拒力,煩惱的制伏力,善事的進修力,都非常薄弱,總覺得有心無力,如逆水行舟那樣的艱難。身體也如此,身體健康的,也時有煩勞不堪的感覺。如久病一樣,身心都滯重遲緩,軟弱無力。如修止而能住正定,依住心而發生堪能性,就是從身輕安而生身精進,從心輕安而生心精進;過去無能不堪的情形,全部改觀。依止這樣的堪能性,就能勇於進修,作成所要作的事業。
3、什麼是要作的事?
聲聞人,依定才能(1)得現法樂住,(2)得殊勝知見(天眼等五通),(3)得分別慧,(4)得漏盡解脫。
大乘行人,依定才能(1)引發身心輕安,(2)引發神通等功德;(3)能深入勝義,(4)更能作饒益眾生的種種事業。
總之,佛法的殊勝功德,都是離不了定的,所以應專心修習禪定。
3.為引生正定,必須滅除哪五種過失?
答: 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能引生正定
1、要怎樣用心修習,才能引生正定?這要由滅五種的過失而成就。
五過失是:懈怠,忘聖言,惛沈掉舉,不作行,作行。
2、怎能滅除這五失呢?這要勤修八種斷行。
八斷行是:信、欲、勤、安、念、知、思、捨。
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自能成就定心了。如破除了障礙,才能平安的到達目的地一樣。126五過失與八斷行,以下會分別解說。現在總列一表如下:
4.如何增強心力,培養做大事的堪能性?
答:
一、禪定是修所成的勝德
禪定,是修所成的勝德,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斷的學習,才能成就。所以從初學到學習成就,懈怠為習定的大障礙,非修信勤等對治行不可。
二、懈怠的對治與精進的修習
1、懈怠,是對善事缺乏勇氣,敷衍,泄沓,為障精進的煩惱。要滅除懈怠,非精進不可。但定的修習精進,要從對於禪定的希求願欲而來。如一心想成就禪定功德,非得不可,自然就樂意修習而不疲懈了。
2、但這要從信心中來:深信禪定的功德,深信定是可以修習而成的,更信自己能切實修學,一定能成就。有了這樣的信念,自然『信為欲依,欲為勤依』,而勤修不懈怠了。
3、在禪定的信心中,第一要深信定境的輕安自在,身心勇銳,使自己的身心,進入一新的境地。如於定的輕安而能深信,實為引發精進的要著。
4、修信,欲,勤,安──四種斷行,滅除懈怠過失,實是貫徹於修定的始終過程;而在開始修習時,這是應特別重視的學程。
信→欲→勤→輕安→對治懈怠(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5.能作為修止的所緣境原則為何?試舉例說明。
答:
一、聖教中所說的種種所緣,一定是合於二大原則的:
1、是能淨治惑障的;
2、是契順於正理的。
凡緣此而修習住心,就能使煩惱漸伏,或者斷而不起,這才能引生正定;定是離(煩惱)欲而修得的。這或是共世間的,或是出世的,能向於出離道的斷惑證真,這才是值得緣以為境的。如緣荒謬悖理的,反增煩惱的,如緣淫欲,緣怨敵,或是緣土塊木石無意義物,那不發狂成病,就算萬幸,不要說得定了!
二、「淨治惑障」與「順於正理」的內容
1、對治煩惱而漸伏的,如不淨治貪欲,慈悲治瞋恚,緣起治愚癡,界治我執,持息治尋思散亂。這是隨煩惱的增強,而施以不同的對治法門。
2、順於正理的,如以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五種善巧為緣;這五者都是契順於正理而能滅除愚癡的。
出世斷惑的總相所緣,是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性空。
3、這些所緣,都是通於止觀的。如繫心於這些所緣,持心令住,不使流散,不加觀察,這就被稱為『無分別影像』,而是奢摩他──止的所緣了!
6.修習念佛法門應該注意哪些原則?
答:
一、聲聞法與菩薩法修止的所緣境有異
1、可作為修止的所緣境,雖然很多,聲聞法是多修「不淨」與「持息念」的;因為這是對治貪欲及散亂,而最易發定的。
2、但大乘佛教界,多修習的是:「念佛」與「念息」。念息,多少有著重身體的傾向。大乘以成佛為標的,所以念佛為大乘要門。如易行道的稱名念佛,若得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
二、念佛為大乘要門
1、念佛法門的重點,是念佛的身相與功德,舊稱觀相與觀想念佛。如依此而念佛由心起,念佛如實相,那就是實相念佛,趣入出世的勝義禪觀了。
2、淺一些,念佛有懺業障,集善根的功能;深一些,就緣相成定,更進而趣入證悟。念佛法門,是由淺入深,貫徹一切。
3、所以在大乘五淨行中,早就有以「念佛」來替代「界分別」了。
三、所念的對象
1、念佛,還念菩薩,如文殊,觀音,普賢等菩薩,並可依相攝心而修習。
2、進一步,金剛,夜叉,是佛菩薩的化現,所以也可依以修習。但這就成為修天了,因為佛再不是解脫相,慈和相,而化為忿怒相,貪欲相。到此,佛與天幾乎合一。
3、不過大乘並非天乘,修止並非修觀。所以儘管也稱為念佛,但到底重定而流入天乘,還是化天乘行而入佛乘,那就要看有否依大乘的特質──三心相應而修了。
7.靜坐中若有佛像現前,應如何看待?
答:
1、觀佛相為境而持心令住,應該知道的方便是很多的,所以說:善識於方便。
2、例如初取佛相而修習時,不必過求細微,能略現佛相大體就得。等到佛相現前,漸漸堅定,如某部分特別明顯,就不妨緣此而修。如破竹,能破了初節,餘節就可迎刃而解。觀佛相等也一樣,如粗相安住明顯了,再觀細相;心力愈強,就是《華嚴經》等所說的佛相,也都有修習成就的可能。所以起初必須專一,切勿念此念彼,或急求明顯,急求細微,反而成為定障。
3、又如佛相是意識現起的影像,隨心力而成,所以必須是因果相應的。如緣阿彌陀佛相而釋迦佛現前,緣佛相而菩薩相現,緣立佛而坐佛相現;修的與現起的不一致,都是不相應。切不可跟著現起的境相而住,應該仍依起初修習的所緣相而攝心。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