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二十六
提問二十五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二十七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念息數隨止………由觀成差別
一、試述六妙門之數、隨、止?
答: 修息的有六門:數、隨、止、觀、還、淨;但後三者,是依止起觀的觀法。
1、數息:
以息為所緣,吸入時,以心引息而下達於臍下;呼出時,心又隨息而上,自鼻中呼出。這樣的一呼一吸為一息,數入息的不再數出息,數出息的不再數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數下去,到十數為止,再從一數起。數息,如念佛的捏念珠一樣,使心在息──所緣上轉,不致於忘失。初學的如中間忘記了,那就從一數起,以做到一息一息的不加功力,憶念分明為限。
2、隨息:
久久心靜了,不再會忘失,就不必再數,只要心隨於息,心息相依,隨息而上下,覺息遍身等。這樣,連記數的散亂,也離去了。
3、止息:
久久修息漸成,心與息,如形影的不離。忽而心息不動,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
二、持息時,若有幻覺或異常反應應如何看待?
答: 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攝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體上著想。修習久了,如少腹充滿,發熱,或吸氣時直達到足跟趾端,或覺臍下氣息下達,由尾閭而沿脊髓上升,或氣過時,幻覺有光色,音聲等──這都是氣息通暢,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切勿驚奇誇眩,落入氣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
三、應如何對治微細的昏沉與掉舉?
答: 修止必須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
1、初修時,妄想紛飛,或者惛沈闇昧,與修止全不相應的重大過失,容易覺知,不是這裏所說的。這裏所要說的是:念既安住所緣了,應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如不能覺了,或誤以為定力安穩,那就會停滯而不再進步;日子一久,反而會退落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2、如在修習中,覺得影像不安定,不明顯,或覺得心力低弱,不能猛進,這就是微細沈、掉存在的明證。這只要「正念」安住,相續憶念,綿密的照顧,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沈、掉已生起了,或(*將)要起來了,能使心不向散亂流去。
參考資料:摘自淨界法師佛學問答
昏沉、掉舉,這是我們念佛的兩大障礙,應該怎樣對治?
對治昏沉掉舉的總相就是飲食,如果你想要把佛號念得清楚、分明,成就禪定,飲食不要吃太甜,也不要吃太飽,甜的東西到腸胃就變酸性的,酸性的東西就會增長昏沉掉舉。所以第一個要注意,飲食不能吃太飽也不能吃太甜。
第二個是睡眠,睡眠一定要適當,每一個人對睡眠要求不同,有些人睡八個小時,有些人睡七個小時,有些人睡六個小時,總之你的睡眠要有規律,平常這個時候你要睡覺,你就要去睡覺,因為習慣了!譬如我中午一定要睡半個小時,時間到了你不去睡,晚上打坐的時候就昏沉,所以要讓自己的睡眠有規律。
第三個減少雜務,當然每個人對生命規劃不同,但是如果你認為培養阿彌陀佛的正念,在生命當中是非常重要,最好對世間的欲望淡薄一點,因為欲望淡薄,就不用花太多精神體力去追求! 我們的精神體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認為你的生命一定要住大房子、開好車,你就要花很多精神體力去追求這些美好的物質。而把一天當中的精神體力耗損殆盡,到了佛堂你根本沒有精神體力去念佛。身為在家居士當然要為家庭負起責任,有些事情應該要去做的。 但是如果你是個修行者,基本上應該盡量少欲知足,留住珍貴精神體力來念佛,培養你心中的三寶。
別相方面是加強念力,思惟無常。掉舉就是因為你的心散亂,加強你的專注,或者你的心有罣礙,真的放不下,就思惟死亡。 假設你明天要死亡,根本什麼東西都帶不走,自認為很重要的事,到死亡的時候根本就變成不重要了。所以我們經常思惟死亡 的到來,有助於我們放下世間的親情,乃至於眷屬財物的追求。
對昏沉的對治,第一起光明相! 剛開始修念佛的人,最好不要在完全黑暗的房間念佛,因為你的明了性已經很薄弱了,又黑暗,念一念就睡著了,所以你眼睛要打開取光明相。我們在佛學院念佛的時候會開一些小燈,因為開太亮的燈有時候會太刺眼,開一些金黃色的燈泡。盡量不要在全黑的環境念佛,要有一點光明相!
第二思惟苦諦,昏沉的時候,你要思惟你是即將墮入地獄的眾生,你怎麼還能這樣昏沉呢?趕快提起精神,安住在佛號上,乞求佛力的加被!這是對治昏沉掉舉的方法。
四、試述九住心的修習過程?
答: 從初學的攝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習過程,可分為九個階段。
(一)內住:
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稱為放心,如雞犬的放失而不知歸家一樣。修止,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內心所緣上來,不讓他向外跑。
(二)續住:
起初攝心時,心是粗動不息的,如惡馬的騰躍一樣,不肯就範。修習久了,動心也多少息下來了,才能心住內境,相續而住,不再流散了。
(三)安住:
雖說相續而住,但還不是沒有失念而流散的時候。但修習到這,能做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覺了,攝心還住於所緣中。到這階段,心才可說安定了。
(四)近住:
這是功夫更進了!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為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了,先為制伏。這樣,心能安定住於所緣,不會遠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五)調順:
五欲:色、聲、香、味、觸
三毒:貪、瞋、癡
男、女,等十相。
這是能使心流散的。現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過失。所以以靜制欲,內心柔和調順,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
(六)寂靜:
十相是重於外境的誘惑,還有內心發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不死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等。
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
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擾亂。到這,內心是寂靜了。寂靜,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並非是涅槃的寂靜。
(七)最極寂靜:
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而制伏尋思等煩惱,還不是沒有現起。現在能進步到:尋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滅。
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
但修止成定,主要是為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五到七,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必靜而又淨,這才趣向正定了。
(八)專注一趣:
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此努力使心能專注於同一,能不斷的,任運的(自然而然的)相續而住。
(九)等持:
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亂的相續而住。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達的時間,也因人而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說有種種,如八斷行等都是。但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依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所以修習止,應依此修習,而認識自己的進程,到了什麼階段,以免增上慢而貽誤了自己。
五、成就未到地定時,身心有何殊勝的覺受?
答:
(一)止成就的狀態
1、在修止過程中,早就有些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而也一定有熱觸、動觸等發現。但一直到第九住心,能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還只是類似於定,不能說已成就定。
2、這一定要,若得生起身心的輕安樂,引發身心精進,於所緣能自在,有堪能,這才名為止成就,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未到地定』。
(二)發定時和出定後的情形
1、發定時,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但非常舒適,接著引發身心輕安:由心輕安,起身輕安。這是極猛烈的,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徹骨徹髓。當時內心大為震動,被形容為『身心踴躍』。等到衝動性過去,就有微妙的輕安樂,與身相應;內心依舊無功用,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這才名為得定。
2、從此出定以後,在行、住、坐、臥中,都有輕安及定的餘勢隨逐,好像常在定中一樣。如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勝起來。
六、試述由定所發的殊勝功德。
答:成就定的,能得由定所發的殊勝功德。通遍的定德,有三:
(一)、明顯;(二)、無分別;(三)、微妙輕安樂。
1、明顯是:心極明淨,所緣於心中現,也極為明顯,如萬里無雲,空中的明月一樣。
2、無分別是:心安住而自然任運,了了分明,不曾有什麼作意的功用。所以當時的心境,澄淨得如波平浪靜的大海一樣。真可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了!
3、而在這樣的定境中,又有微妙的身心輕安,因而離惡行善,非常有力,又極其自然,不像平時的逆水行舟那樣。於欲境自然不起染著,大有染著不了的情況。最低階段的定境,就是那樣的深妙!
七、如何避免誤將殊勝的定境視為解脫的境界?
答:共內外的禪定可能引生的弊端
1、這樣深妙的定,在世出世道中,大小乘道中,還是內外共的,還只是共世間的定,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
2、有些偏好禪修的,
不讀不誦三藏教典,以為這只是增長知解,於修持沒有多大用處。在這種遠離顯了教典,專心修習,憑自己的一些修持經驗,就以為了不得。
◎由於這是離欲的,所以覺得自己不起煩惱(欲界的),就以為斷煩惱而不為煩惱所染了。
◎由於任運的無功用無分別心,就以為無分別智的證悟了。
◎由於起定而定的餘力相隨,就以為動靜一如,常在定中了。看作解脫的有(如說修得四禪,以為得了四果),看作成佛的也有,不知這還是共世間定的初步呢!
3、其實,有這樣修驗的人,也並不太多。有些還在修止過程中,有些身心特殊經驗,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修禪而不修觀慧,以為禪那就是般若,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真是可悲愍的!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