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二十四
提問二十三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二十五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佛說精進度………精進不為難
1.大乘行者的精進有何特色?
答:
1、三乘共法中,已說到正精進;大乘的精進,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2、修菩薩行,是以無盡的法界為境的:親近供養一切佛,聞持修習一切法,莊嚴一切國土,度脫一切眾生,斷盡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窮虛空,遍法界』,什麼都是一切的一切。心量的廣大,真可說是:虛空一樣的廣大,大海一樣的淵深!這樣的大願,大行,大果,如沒有無限的精進,是不能成就的。所以菩薩的精進度,應有無厭足的心量。求一切佛法而不滿足,證得功德而不得少為足;如海一樣的吞納百川,無窮無盡的進趣。唯有這樣的無厭足心,才能發為大乘的精進。因此,
(1)大乘的精進度,不是有限的精進。如農夫下田,某甲盡力收穫,得到了一些,就回家去休息享受,某乙也盡力收穫,要收割圓滿了,才告一段落。在工作的努力方面,也許某甲更緊張,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懶惰者,某乙才是精進的。這樣,聲聞的急求自了,如喪考妣,在大乘法中,不能說是真精進。
(2)精進是持之以恒,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進。如二人上山,一人急急的跑,不到半路,心跳足酸,只好停止而退下來。一人是大踏步前進,不是急進的,但能保持體力而不休息的,這樣才能登上高山。總之,無厭足的,不休止的善行,才是大乘的精進!
2.無法精進修學大乘佛法的障有哪些?
答: 對於大乘佛法,不能精進修學,不出於二種障:一、不想進修;二、不敢進修。
一、不想進修
佛道有這樣的功德,為什麼不想進修呢?不是推延懈怠,就是染著世樂。
1、有的懈怠成性,什麼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總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等明年。這樣根機,是難得猛進的。如能多多憶念:人命在呼吸間;死亡是不分老年與少年的;人身難得。多念無常,才能警策修行。
2、有些是貪染世間樂事,專在聲色貨利中過日,忙得不亦樂乎,這也就不想進修佛道。如能思察世樂的不究竟,多引起未來的苦果,如刀頭蜜一樣,減少世樂的貪染,就會進修法利了。
二、不敢進修
為什麼不敢進修呢?因為自己輕視自己,覺得現在是末法時代,自己是根鈍障重,深廣無邊的佛道,實在無法成功。這樣的心生怯弱,就不敢承當下來,當然不會精進的修學了!這類心性怯弱眾生,容易退取小乘,走那迂迴的路子。
3.心性怯弱不敢修學佛法者,應從哪三方面磨練其心?
答: 心性怯弱,不敢進修深廣圓滿的大乘佛道,每從三方面怯弱退屈下來。
一、畏怯佛果難得
1、聽說圓滿的佛果,是永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就自己覺得不行,我怎能得到那麼圓滿的佛果呢!這就退屈下來了。應該想:十方無量數菩薩,都能修行圓滿而成佛,我為什麼不能!所以說:『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2、從前曾經墮惡道的,現在已經成佛;現在在惡道中的,將來也要成佛。惡道眾生都會成佛,自己現在難得的生在人間,能知道正理,能奉行善行,為什麼反而怕不能成佛呢?
二、畏怯難行苦行
1、聽說菩薩要修難行苦行,施捨手足頭目等,覺得太難太苦,自己做不到,就不敢進修而退屈了。這也不對。從無量世以來,每墮落在惡道中,說不盡的苦都受了,為什麼為佛道而修行,反而怕起苦來。如長病痛苦不堪,受一次手術,就能徹底治療,因受手術而來的小苦,難道都不能忍受嗎?
2、況且,菩薩的難行,與外道的苦行不同。菩薩修行,有方便善巧,次第學習。忍力成就,悲心增勝,有利益時才施捨身分,並非專以受苦為修道的。
三、畏怯生死漫長,無邊資糧難集
1、聽說菩薩修行,要長久的處在生死海中度眾生,時間這樣的長,要積集的資糧,又那麼的廣大無邊,覺得自己修不了,也就不敢進修了,這是更不應該的。菩薩能通達生死如幻,才能長在生死中度眾生,並非長在生死中墮落受苦。
2、而且,無邊資糧是無邊的功德,還會嫌多嗎?誰會聽說財富多而怕計算的麻煩呢?
對這些,如由於心性怯弱而有退屈心,應以上面的理論,多多訓練自心,讓自心堅強起來,精進的荷擔佛道,而勿使退屈才是。
不過,世間也有把成佛看得輕易的,以為修習微少功德,就會成佛。這或是從怯弱懈怠中來,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如『初生犢兒不怕虎』一樣。如自以為然,等到覺得不是這麼一會事,也許要懊悔不及了!
4.易行道的真正意義為何?
答: 易行道的真正意義
1、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及『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
2、易行道除稱佛菩薩名而外,『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
3、易行道不單是稱名、禮拜而已,如論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所以,易行道就是修七支,及普賢的十大願王。
4、易行道為心性怯弱的初學說,重在攝護信心,龍樹論如此說,馬鳴論也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5、易行道的攝護信心,或是以信願,修念佛等行而往生淨土。到了淨土,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如一般所說。
或者是以易行道為方便,堅定信心,轉入難行道,如說:『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深生悲心。……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若菩薩如是,深隨慈悲心,斷所有貪惜,為施勤精進』。這就是從菩薩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了!
5.念彌陀聖號求生極樂世界有何殊勝之處?
答: 一、以信願為門的彌陀淨土
1、以信願而趣入佛道,是樂行的,他力的法門。如大乘經論所說,法門也是很多的,但其中殊勝的,為中國佛教界所特重的,不能不說是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了。
2、極樂世界,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以外;阿彌陀佛,現在那邊說法教化。佛佛道同,功德願力是不能說有優劣的,那到底彌陀淨土,有什麼殊勝呢?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確也不礙差別而顯出諸佛的特勝。在大乘經中,雖廣說十方淨土,稱揚種種易行道,而確是多稱揚讚歎彌陀淨土的。
二、阿彌陀佛所表顯之特色
1、阿彌陀佛所表顯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願(或作四十八願),以無邊的悲智功德,現起極樂世界。肯定的宣說:不論什麼人,只要信賴彌陀願力,願生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不問一日,二日,以及十念,做到了專誠虔敬,一心不亂,就能為彌陀的佛力所加持,死後往生極樂世界。
2、在極樂世界中,物資非常豐富,所以沒有所求不得苦。與諸上善人在一處,精勤佛道,所以沒有怨憎聚會,恩愛別離的苦惱。蓮花化生,在這生中,一定會悟得無生法忍,所以沒有老病死苦。往生極樂淨土的上品上生,當下就華開見佛,悟無生忍。其餘中品、下品根機,雖還沒有了生死,而可說生死已了,也就是必了無疑。雖還沒有得不退轉,但可說已得不退。
3、總之,在極樂淨土修學的,不論時間多長,一定要了生死,不退於無上菩提的。所以,如覺得自己心性怯弱,菩薩道難行,恐怕會墮落二乘,或者隨業力而漂流,不能趣向佛道,那麼稱念阿彌陀佛,是最穩當的了!也就是最能攝護初心眾生,不致退失信心的妙方便了。
三、依淨土論的五門而修
稱念阿彌陀佛,應該禮拜、讚歎、懺悔、勸請、隨喜、迴向。依淨土論的五門漸次成就來說,應從禮拜、讚歎,而進入止、觀、迴向,也就是漸成智慧、慈悲、方便。這所以能速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與龍樹的論義一樣,『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
6.東方藥師佛淨土法門的特色為何?
答:
一、「東方藥師淨土」與「西方彌陀淨土」之特色
1、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法門,是厭棄現實人間的。韋提希夫人,深感世事的痛苦,不願再生此世界,所以佛為說極樂淨土。弘揚彌陀淨土法門的,也說:『不厭娑婆,不生極樂』。由於厭此人間,所以專重死後往生的。
2、但有些適於易行道的根性,對於現實人間──如身體健康,家庭和樂,社會繁榮,國家富強,天下澄平,並沒有厭棄的心情。為了攝護這一類不捨現法樂的初心學人,使他也能向於菩提,所以釋迦佛又開示藥師佛的淨土了。
3、藥師淨土在東方,象徵生長;彌陀淨土在西方,象徵歸藏。中國佛教界,為了超薦死亡,就稱念彌陀佛;為了消災延壽,就稱念藥師佛,充分顯出了後世樂與現法樂的差別。
二、藥師佛因中所發的大願
1、經上說:藥師琉璃光王佛,在因地中,以大悲願,發十二大願,目的在:開發知識,促進事業;救治身體殘廢,貧病無依;大家獲得豐富的衣食康樂;不信邪外;不犯法受刑;男女平等;一切眾生成佛。以這樣的願行,在東方世界,現起與極樂世界一樣清淨,一樣莊嚴的淨琉璃淨土。以此淨土法門,攝護信心,使眾生能得人天增上益,往生淨土益,終於成就無上菩提。
2、從前玉琳國師,見到了《藥師經》,稱歎為無上的方便。因為有厭離心的人太少了,與彌陀淨土不相應。有了藥師淨土法門,那些不捨現法樂的,沒有厭離心的多數人,也有往生淨土而成佛的可能。所以玉琳國師稱歎藥師淨土為:『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
7.修集四種力可助成菩薩精進力,何等為四?
答: 怯弱懈怠眾生,不敢精進的直入大乘,所以以易行的方便道,信願為方便,引入大乘的精進道。其實,如能得善巧方便,精進也並非難以成就。這應該修集四種力來助成精進。
一、勝解力:
勝解是深刻的信解。信解善惡業報的因果道理,及菩薩行的功德與違犯的過失。若能深刻信解,就會生起樂欲,要求遠離一切惡,成就一切功德。從這樣的勝解欲樂,就能引發精進而使之修行。所以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越是信解深徹,也就越能精進修行。
※信解→樂欲→精進→對治懈怠。
二、堅固力:
在進修中,要有堅固力,這有二種意義。
第一、有些人,隨隨便便,修這修那,無決心,無恒心,結果是養成惡習慣,什麼都修不成。所以要審慎而行,可以不行,行就要行得徹底,有始有終,不能中途放棄,這才能養成意志的堅定。
第二、進修時要尊重自己,強化自力。成佛大事,要自己力行,不能希望他力,所以說:『解脫唯依於自修』(楞嚴會上阿難的失敗,病根就在此)。要肯定自己是能修行的,能戰勝煩惱的,堅決的負起菩薩大行的重擔,非達到目的不止。
三、歡喜力:
在修學的過程中,法喜充滿,如嘗到美味而沒有厭足心。越是進修,越是有興趣,這才能精進修行,愈入愈深。
四、休息力:
如身心感到疲勞了,應該休息一下,否則會引起厭倦心而障道的。或某一功德修成了,雖略略休息,也意不滿足。
如這樣能修於四力,那就如泉源長流,精進不息,而不太為難了!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