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二十三
提問二十二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二十四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戒斷與損他………是佛色身因
1.持戒的根本原則為何?
答: 戒的原則:護生
1、同情別人,尊重別人;
2、尊重愛護別人的權利與自由,就要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持戒,不損害他才得。
2.試述持戒的功德及犯戒的過失?
答:
一、持戒的功德:三善的根本
1、以「增上生心」而持戒的,能得增上生,生人天而得富樂自在的果報。
2、以「出離心」而持戒的,能得決定勝果。決定,是證得聖果勝法的,一得永得,決定不再退墮生
死。
3、以「菩提心」持戒,為利樂他而持清淨的尸羅(戒),這就入於大乘,名大乘戒,為成佛的因。
所以,優婆塞戒也好,沙彌戒也好,比丘戒也好──七眾的別解脫戒,從菩提心出發而受持的,
就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
二、犯戒的過失:犯戒是貧乏因;持戒是富樂因
1、從違犯而失戒的過失來說,這是眾患的根本,主要是墮落三惡趣,及受貧困的果報。
2、平常說:慳吝不捨得貧窮報,犯戒得墮落惡趣報,這是約特殊的意義說。生在鬼、畜,有墮落而受福報的,在人中,有貧苦不堪的,這是施與戒的不同果報。
3、如犯重戒而墮地獄,一定貧乏得什麼都沒有;如持(世間)上品淨戒而生天,一定是非常富樂的。可見犯戒也是貧乏因,持戒也是富樂因了。
4、要知道,專知私德而潔身自好的,(如不布施)才會生人而得貧乏報。如與慈心相應而持戒,充分表現積極利他的意義,生天是一定能得富樂尊榮的。
3.輕視毀犯戒法的眾生有何過失?
答:菩薩淨戒,是不離三心而修的
1、菩薩雖自己嚴持淨戒,而決不輕視毀犯戒法的眾生。從大悲心來說,這是可憐憫,而不是可輕視的。雖然犯戒,不是不可能還復清淨,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輕視毀犯的,一定是自以為持戒,自己是怎樣的清淨如法。不知道這早落在我執我慢的分別心中,不成菩薩的戒波羅蜜多了。
2、而且,如輕視毀犯,由於意識上的對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薩利他的方便。倒不如不輕毀犯,憐愍而安慰他,容易把他感化過來。
3、菩薩的淨戒,是無所得的空慧為方便,對於持戒、犯戒,都是不著相的。能達持戒、犯戒不可得故,就是三輪體空的淨戒波羅蜜多了。
4.忍可以分為哪三類?
答:忍的種類
1、耐怨害忍
怨仇損害,刀杖傷害,挾怨誣害,惡意誹毀,這是一般人最難忍受的,菩薩應修安忍:憐憫對方,覺得他為煩惱所驅迫,為惡勢力所轉動;忍受怨敵的傷害而不生瞋忿,不加報復。
2、安受苦忍
(1)外界
無情物:風、雨、寒、熱等。
有情物:蛇、蚊等。
(2)自身
出家,乞食,遊化,修行,也都是會引生苦痛的。這都要磨練心志,安心忍受;不能忍,那不是引起煩惱罪惡,就是障礙自己的修行。
3、諦察法忍
法是佛法,審細諦察而悟入佛法,忍是安心入理的意思。如浮光掠影,不能安心深入,就不能獲得深廣的法益了!
5.嗔恚的過失與忍怨的功德為何?
答: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1、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但由於一念的不忍,瞋忿心發,全部都被摧壞了。如說:『若有瞋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善,一剎那頃能頓壞』。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樣的,能焚燒一切功德善根,非下決心修忍不可!
2、假使能知道瞋恚的過失,安忍的功德,自會以理智來制伏瞋忿煩惱。
(1)瞋恚之五過失
壞色:瞋心一起,全身血脈沸騰,面色會立刻變成醜惡的樣子。研究美容學的說:如人而多起瞋怒,
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
失辯:瞋心一起,情感壓倒了理智,有的連對方說話的意義都聽不明白。衝動緊張,當然失掉了論辯
的才力,為自己申訴,有時也會說錯了。
善士遠離:凡性情暴躁,多起瞋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會為了不值得結怨而離去的。
毀戒:瞋忿發作,只圖達到報復目的,什麼都顧不得了。殺、盜、淫、妄,無惡不作。
墮落:這樣的積集瞋業,一旦老死到來,還有什麼善報,只有墮落惡趣的一路了。
(2)修忍之五德
一念的不忍,產生這樣的惡果,怎可不加以制伏?反之,如能忍怨,那麼,相貌端嚴,辯才明晰,善友共聚,不犯禁戒,死後上升而向佛道──五德都具足了。
在五乘共法中,雖也有忍,但真能『難忍能忍』,就只有菩薩行了。
6.為何布施波羅蜜主要是為在家人說的?
答: 出家人的修持重心,是禪慧熏修,所以這三度雖也是出家人所修的,但在經中,佛大多是為在家人說的。尤其是財物的布施,為在家弟子的要行。出家人僅可隨分行施,如像在家人那樣,積聚財物來作種種布施,就會過失叢生,非佛制所許可了。
7.在六度中何為佛的色身因緣?
答: 說到佛,經中有四身,三身,二身等分別;扼要的可分為法身與色身。大菩提的圓證法界,體現絕對真理而成佛,是法身;佛的相好莊嚴,是色身。色身是無邊福德所莊嚴的,所以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緣。知道了前三度的特性如此,後三度是多為出家人說的,是智慧資糧,是佛的法身因緣,也就可以知道,不必再說的了。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