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三十五
提問三十四
返回成佛之道
20180725佛法讀書會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佛身最寂滅………究竟得成佛
一.何謂佛自性身?有何利他功德?
答:
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與一切佛法相應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
二、法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圓明自在,究竟無上。從菩薩地修行以來,到達了『永離諸障,一切相不現行』,所以最為寂滅。
三、約「佛與佛」說,平等平等。從佛而觀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無分別,菩提也無分別,所以說:『如如如如智,名為法身』。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別,如寶珠與寶珠的光明,不能分別為二一樣。經論中用種種的詞句,形容讚歎佛身,都不過彷彿而已。
四、約「利他功德」說:如摩尼寶珠一樣,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眾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適應眾生的需求,出種種的寶物,滿足眾生的心。寶珠並沒有思惟,也不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眾生,也是這樣。
二.何謂法性所流身? 何以故能念念顯現一切?
答:
一、報身(法性所流身、法性所生身)
二、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
1、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稱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說的報身。在很多大乘經裏,法身與法性所流身,並沒有嚴格的分別(二身說)。只是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這是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類、等流,無邊的功德莊嚴,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與熱為太陽的等流一樣。
2、法性所流身,是念念顯現一切的。一切是什麼呢?
(1)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淨莊嚴,佛的法會圓滿,佛的音聲遍布,佛的壽命無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眾生,八相成道等。
(2)菩薩事:如初發心,受菩薩戒,行六度、四攝,遍遊十方世界,親近供養十方諸佛,聞持十方佛說法,度一切眾生,種種難行苦行,種種本生等。
(3)二乘事: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修行,住阿蘭若,行頭陀行,遊化人間,入涅槃等。
(4)眾生事:六道眾生,有種種住處,種種名字,種種形態,各式各樣的生活,各式各樣的苦難等。
以上是十法界(四聖、六凡)的事。
(5)三世事(時間):前生,今生,後生;一念,無量劫等。
(6)盡十方事(空間):十方的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側,或苦或樂;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
3、這一切,不外乎「依報」──器世界;「正報」──眾生與佛。這一切,有各式各樣的事,從一念到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從一微塵到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無限時空中的無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顯現,都是無礙的。因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也就無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
4、法性所流身是無差別的,盡虛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離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轉無礙而無二無別。隨舉「一」點,都是顯現「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於「一」了。古代天臺與賢首宗師,都曾擬出了重重無盡的境界。這如《華嚴經》廣說。
三.列舉幾種佛果的功德?
答:一、清淨圓滿的法身,與一切功德相應。
但約證法性而成就佛功德來說,為法性所流身所攝。
二、佛的果德,難以思量,或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
三、三念住:
1、諸弟子眾一向恭敬、正行,如來緣之不生歡喜,捨而安住正念正知。
2、諸弟子眾一向不恭敬、邪行,如來緣之不生憂戚。
3、諸弟子眾一類恭敬、正行,一類不恭敬、邪行,如來緣之不生歡戚。
四、佛之「十力」功德: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詳參附錄一)
1、處非處智力,2、業異熟智力,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4、根勝劣智力,5、種種勝解智力,6、種種界智力,
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隨念智力,9、死生智力,10、漏盡智力。
五、佛之「四無所畏」: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詳參附錄一)
1、說一切智無所畏,2、說漏盡無所畏,
3、說盡苦道無所畏,4、說障道無所畏。
六、佛之「十八不共法」:約不共凡夫、小乘而立。(詳參附錄一)
1、身無失,2、語無失,3、念無失。
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已捨。
7、欲無減,8、精進無減,9、念無減,
10、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
13、智知過去無著無礙,14、智知未來無著無礙,
15、智知現在無著無礙。
16、身業隨智慧行,17、語業隨智慧行,18、意業隨智慧行。
七、大悲
八、三不護:如來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現行,決無過失,不用怕人知而藏護自己。
九、妙智:就是如來的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種智。
這些「佛功德」,都是最清淨,最圓滿的。
四.試述法性所流身所居住之淨土之相貌圓滿?
答:一、法性所流身佛(報身佛),是一定住於淨土的。但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圓滿來表顯的;不可說東方,西方,多大多小的。這圓滿淨土,如《佛地經》、《解深密經》序等說…。
二、《解深密經》〈序〉說到十八事圓滿:
三、與諸菩薩眾,受用於法樂
十八圓滿淨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為二:
1、約佛說──────又名自受用身
2、約大菩薩所見說──又名他受用身
為什麼叫受用呢?如前第10項「任持圓滿」說:『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佛住在淨土中,自受用法樂,而為大菩薩說法,菩薩們也就受用法樂。在這圓滿的淨土中,法喜充滿,所以說:佛與諸菩薩眾,都在淨土裏,受用大乘微妙的法樂。
五、法性所流身為大菩薩說法地內容為何?
一、住於圓滿淨土的法性所流身,為大菩薩說法,是五乘、三乘,還是一乘呢?當然是一乘法。佛是覺者,以大菩提為體性;一切自利利他,都以覺為本。佛出世說法的大事因緣,就是要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菩提。所以,佛法是以覺證為宗本的。
二、覺證,分別來說,有「所證的諸法真實義」,與「能證的真實義的智慧」。
1、所證的諸法真實義:
是離妄想的法空性。眾生以為真實的,都是自性見,戲論相;法無性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所以經上說:『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在這真實義中,沒有差別可說。就是我空性與法空性,也是如草火與炭火一樣,雖所燒不同,而火性並沒有差別。
2、能證真實義的智慧:
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會失去。
三、「所證的真如」與「能證的正智」都是「無變異」。
無為般若,依無漏習氣而顯發,不是剎那生滅法。所以,這能證的正智,都是無變異的。
◎所證的真如:真如雖在纏而還是這樣,離垢清淨也還是這樣,沒有變異。
◎能證的正智:是法性相應的無為功德,也沒有變異。
四、如與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現覺中,沒有如與智的對立。
五、佛法的真實是這樣,沒有變異,沒有分別,這那裏還有五乘、三乘呢?故佛為大菩薩開示大法,無有別乘,唯是一道一清淨的一佛乘。雖然菩薩要知權知實,所以於一乘說無量乘,但在菩薩法中,一切都歸於一。
六、何謂化身?為何化身佛有種種的差別?
答:一、示現佛身:(化身,化導眾生示現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
1、法身佛:是常住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沒,故說為「不動身」。
2、報身佛: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但不能離於法身。(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光與熱遍一切處,但不能離於太陽。)
3、化身佛: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起的佛身。由悲願所熏發,為了化度三有眾生,能無功用地現起化身,有來有去,有生有沒,如長者入火宅那樣。(如水中的月影一樣,只是經水的反映而現起月的影子。)二、示現壽命:示現的壽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歲。
三、示現國土:示現的國土,或是淨土,或示現穢土。
1、圓滿報土:圓滿報土,遍一切處,只要眾生的智慧增進,什麼地方,當下就是圓滿的淨土。如娑婆世界是穢土,但在螺髻梵王看來,是寶莊嚴淨土。 如極樂世界,也是化土,但依《淨土論》說,如圓修五門成就──智慧、慈悲、方便迴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圓滿報土。
2、化土:約適應部分眾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凡國土而可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壽與佛身的長短,可說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
四、化身佛以「折伏」、「攝受」二門來成就眾生
1、折伏門:因眾生根性不同,有的應以苦切語:三惡道是這樣的苦,眾生界是這樣的苦,能因此發心修行,這是折伏門。
2、攝受門:有的眾生應以愛語來攝受:佛土是這麼清淨,那麼自在,就肯發心修行,這是攝受門。
隨機適應,如藥能治病,就是妙藥,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
如釋迦佛出穢土,彌勒佛出淨土,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
五、「穢土」與「淨土」
1、又如穢土修行不容易,佛勸人往生淨土,容易成就。但《維摩詰經》,《無量壽佛經》卻說:穢土修行一日,勝於在淨土修行一劫,穢土比淨土修行更容易。
2、又如經中,釋迦佛讚歎淨土,使大眾羨慕,而淨土菩薩來參加釋迦佛的法會,淨土佛總是告誡大眾,不要生輕慢心。
3、所以,這是佛的悲願,應化三界眾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離生死,同歸佛道。
七、為何化身佛說法的內容有諸多差異?
答:
化身佛的說法,是不盡一致的:
一、有的佛,雜說五乘法、三乘法,有出家眾與在家眾。
二、有的佛但說一乘法,沒有出家眾。(有的佛也不現出家相的,傳說天王佛如此)
三、有的佛說三乘法,因為聽眾的根機不成熟,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傳說多寶佛如此)
四、有的佛說三乘,而終歸於一乘法的。
1、以釋迦佛應化娑婆世界而說法來說,起初說三乘法,末後才會歸一乘。佛在《法華經》中,開示這『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的教化歷程說:有些發了菩提心的,但在生死道長,眾生性多的情形下,忘失了,退失了。像這類根性,越是給他說佛道的高深偉大,越是不敢修學。所以佛設方便,說有聲聞與緣覺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又快又好,能得究竟的解脫,大家這才發心修學了。
2、這如商隊遠行,經不起長途跋涉的疲勞,有的不願前進。商主為了解除大眾的疲乏,免得大眾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愛的城市。向大眾宣告:經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這才鼓起勇氣前進,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滿足。等到大眾休息一番,疲勞恢復了,商主這才對大眾說: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寶城,還在前面。大眾精神飽滿,再向目的地前進。
3、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證了阿羅漢果,終於又說明二乘是方便的,「開示」為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的真實相。故佛雖說三乘,其實「唯一佛乘」;唯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的。佛說一乘,經論中雖約種種的意義說,然總不外乎:如實道無二無別,所以終歸於一極。
八、為何一切諸善法,同歸於佛道?
一、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一切諸善法,都是同歸於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歸於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會歸於佛道的。
二、佛法是善法的別名。到底什麼是「善法」?
1、向於法的,順於法的,與法相應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隨順或契合緣起法性空的,無論是心念,對人應事,沒有不是善的。因此,善的也叫法,不善的叫做非法。
2、有些論師,於法起自性見,這才說:這是有漏善法,這是無漏善法,這是二乘善法,這是佛善法。隨眾生的情執來分別,善法就被分割為不同的性類。雖然現實眾生界,確是這樣的,但約契理來說,就不是這樣。
3、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無漏的,那是與漏相應或不相應而已。如加以分析,有漏善是善與煩惱的雜糅,如離煩惱,就是無漏善了。所以古代有『善不受報』1的名論;眾生的流轉生死,是由於煩惱及業。生人及天,並不由於善法,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
4、一切眾生,『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2,生來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樂、向光明的趣向。不過沒有以佛道為宗時,就演成種種歧途,種種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發見究竟目標,歸心於佛乘時,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
5、所以,向佛一舉手,一低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3。這如民族而缺乏賢明領袖,沒有正確國策,雖人民還是那樣的人民,也還是想求進步,而結果往往走入歧途,國計民生,都很不理想。如有賢明領袖,提示完善政策,大家向這而集中力量,齊一步伐,就會進入理想的時代一樣。
6、所以,一切眾生類,不是沒有善法,而只是還沒有貫徹。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終究會向佛道而邁進的,也就究竟要得成佛的。一切眾生,同成佛道,是了義的,究竟的。
7、所以修學佛法的,應不廢一切善法,攝一切善法,同歸於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