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三十四
提問三十三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三十五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進修滿覺分………登於妙覺地
一.為何第四地稱為焰慧地?
答:
一、第四地菩薩:焰慧地
二、約修十波羅蜜多說,「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
三、約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來說,是修習三十七覺分(約修共三乘聖法說)。因為精勤的修習覺分,火燄似的慧光,熾盛起來,依「我見」而來的著我、著法,種種愛著,都如火燒薪一樣,無餘永滅,所以叫焰慧地。
二.為何第五地稱為難勝地?
答:
一、第五地菩薩:難勝地
二、約修十波羅蜜多說,「靜慮波羅蜜多」偏勝圓滿了。
三、約修共三乘聖法說,能善巧通達諸諦理──四諦、二諦等。
四、為什麼叫難勝呢?這是經過最極艱難才能夠到達的。
到達什麼呢?
從前,初地現證法空性時,盡滅一切戲論相,所以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
等到從證真定而起時,有相又來了。或是無分別後得智,或是善分別慧,所以說:『方便將出畢竟空』;淨佛世界成就眾生。
那時,雖說能了知諸行如幻,其實是依勝解力,而不是如實現見的。因為在所知境上,似有實性──戲論相,還是一樣的現前,不過經過般若的現證空性,依性空慧的餘力,能了解是無性如幻而已。
這可以舉例說:如仰觀天上的『雲駛月運』,知道是浮雲的移動,而不是明月的推移。但根識的感官經驗上,還是月亮在動,不過經意識的判定,知道是雲動而已。五地以前的菩薩心境,也是那樣,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等到了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了。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互相出沒。由於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般若力更強,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與幻有的無自性空。這才真是真俗無礙,空有不二。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所以叫難勝。
五、以前初地的現證空性,是「凡聖關」;現在(第五地)又通過第二關,可說是「大小關」。因為現證空有不二,才不會於生死起厭離想,於涅槃起欣樂想;真的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超出了小乘聖者的心境。
三.為何第六地稱為現前地?
答:一、第六地菩薩:現前地
二、約十波羅蜜多的修習說,是般若──「慧波羅蜜多」偏勝、圓滿。
三、到這(第六現前地),菩薩住於滅盡定中。滅盡定是最勝的定,有漏的心識,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聖者入滅盡定,就以為證於實際,生起入涅槃的意想。《楞伽經》說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滅盡定。所以《般若經》中,佛勸菩薩們,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免墮小乘。但到了六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那時,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
四、第五地雖能達到真俗並觀,但這是極難得的。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眾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
五、六地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現前──中道的證境。
小乘有部說:緣起有四種,有名為一念緣起的,以為十二緣起,不一定約三世說,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華嚴經》的〈十地品〉,在說第六地時,廣明緣起,也就說到這一心緣起說,如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解說與有部的大致相同。這一法義,在適應唯心論的根機與學風,展開了大乘的唯心論,起著非常的影響,佛法真是不可思議!
四.試述第七地的功德與遠行地得名之由來?
答:
一、第七地菩薩:遠行地
二、「方便波羅蜜多」偏勝。
三、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由於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無相有功用行』的境地。
上面說過,初地以來,智證空性是無相的,但出了深觀,就是後得智,也還是有相現前(不要誤解,以為有相就是執著)。五地能難得的達到空有不二的無相行,六地進步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無相現行,但總還是間斷的時間多。到了七地,就能無間斷的,無相現行了。
四、約十波羅蜜多說,第六般若波羅蜜多,重在實智。以後還有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說六波羅蜜多,那後四波羅蜜多,就攝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說,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為殊勝,如火的越來越熾然一樣。
約修行的時間說,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滿。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別,也是有特殊意義的。從發心成就,修到臨入現證空性,為第一阿僧祇大劫,以後是聖者,進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七地滿,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以後進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甌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
五、試述不動地菩薩之功德與此地得名之由來?
一、第八地菩薩:不動地
二、怎麼叫不動呢?第七地的無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伎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一切功用都息了。
三、三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為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八地得無生法忍,才盡斷三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而斷盡三界煩惱,也與阿羅漢一樣。
所以《十地經》說: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才完全到達。
四、約十度說,八地的「大願」,最極清淨,所以能於無相無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如普門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薩境界。
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6〈發趣品第20〉敘述「無名字的菩薩十地」時,說到第八地菩薩具足五法,其中之一就是「如幻三昧」:「云何菩薩如幻三昧?住是三昧能成辦一切事,亦不生心相。」
六、何謂四無礙解智?
答:
1、法無礙解:善能詮表、領悟法之名言章句,並能決斷無礙。
2、義無礙解:精通於名句所詮表之義理、內容,並能決斷無礙。
3、詞無礙解:又作辭無礙解,精通各種語言、方言,以言辭分別莊嚴,能令人解通達無礙。
4、辯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或亦作樂說無礙,為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於為之巧說無礙。
七、為何第十地稱為法雲地?
答:
一、第十地菩薩:法雲地
二、第十地菩薩,如王子冊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舉行灌頂禮。取四大海的水,澆灌在王子的頂上,登位禮就告完成,這與近代的加冕禮一樣。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這是佛光灌頂,象徵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於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徵。
三、為什麼叫法雲呢?
因為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除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無處不滿;大地的一切卉艸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法雨從法雲而來,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為密雲;現種種身為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為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雨善法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八、修行成佛是否有頓速與漸緩之分別?
一、這到底修行成佛,有沒有頓速與漸緩的分別?
1、時間劫
如多少時間是一小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這樣的大劫,依十十為百,十百為千的進數,數到阿僧祇大劫(意思是無數,但這實在是有數量的),再數到三阿僧祇大劫,經這麼久的時間修行,才能圓滿成佛。
2、德行劫:以功德來計算。
這如以工作的產量,作為一工作日一樣,要有三大阿僧祇劫──德行劫的功德,就能成就。約德行說,成佛的時間遲速就不同。如以一人的手工產量為一工作日,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機器,一日的產量,就等於手工者三十或一百工作日了,這可能是相差很遠的。
所以,依功德來計算,三大阿僧祇劫,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是一樣的,而約時間說,就大不相同了。
二、依龍樹論意,一般(如釋迦佛)是經三大阿僧祗劫的,有的時間更長,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這樣久的。也許這樣的根性太少了,所以馬鳴、無著菩薩們,都沒有說到。總之,頓入與漸入,隨菩薩的根機不同,經說是有差別的。現在,依龍樹菩薩〈往生品〉說(龍樹又配合了《入定不定印經》的次第),略為開示。
五種菩薩:
1、乘羊行:發心前進,走了很久時間,有的還是不能到。如說:『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這也許是最一般的根性了。(鈍根,心不堅: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成佛或不成佛。)
2、乘馬(象)行:或修三大阿僧祇劫,或者百大阿僧祇劫,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乘神通行:又分三類
(1)日月神通行:一者、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小住;供養十方諸佛,通達菩薩道故入菩薩位,即是阿毘跋致地。
(2)聲聞神通行:此菩薩大厭世間,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入無餘涅槃;法住若一劫,若減一劫,留化佛度眾生。
(3)如來神通行: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與無量眾生,共觀十方清淨世界,而自莊嚴其國。
三、印順導師的看法
1、對三種神通行菩薩所判攝之階位
(1)日月神通行:龍樹又分為二類:有的,初發心就上菩薩位;有的,多少修行,就上菩薩位。菩薩位,雖有多種解說,然依《般若經》說,是頂位,再不墮惡道,下賤家,二乘地了(如約《華嚴經》的行位說,是發心住)。
(2)聲聞神通行:初發心就成大菩提,八相成道(初地分證,能於百佛世界,現身八相成道:由兜率天下生人間/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滅)。
(3)如來神通行:初發心就與般若相應,成熟眾生,莊嚴佛土。這是方便道菩薩,初地以上到八地。
2、對五種菩薩之看法:
這可見,初發心就圓滿成佛,這是怎麼也不會的。但發心就入初地,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有的;還有更高的,初發心就自利圓滿,以方便道度眾生了。
第二類或修三大阿僧祇劫,圓滿菩提,是漸機,釋迦佛就是這樣的根機。
後三類是頓入的利根,但是希有難得的!
六、為什麼根機有漸有頓,成佛有遲有速?問題在發心以前的準備不同。
1、乘羊行:『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難怪發心以來,久久都不能達到目的。如從來不曾修學,就發心去應考一樣。
2、乘馬行:『前世少有福德利根』。這如學歷差些,但在長期的服務中,經驗豐富,只要不斷學習,每年應考,就有錄取的機會。
3、乘神通行:『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於欺誑。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這才初發菩提心,就能直登高位。這如學歷高,研究深,一考就中。所以學佛的,最好不談頓哪漸哪,這都是空話!最好是問問自己的準備如何!
七、現代的中國佛教界
1、現代的中國佛教界,思想怪僻得很,不曾考慮自己:福德因緣怎樣?根機怎樣?福慧資糧怎樣?發心學佛,非頓入不可,非立即成佛不可。不問自己,不問自己的發心,卻以為這是大法,這個法門成佛容易。這如不問自己的學歷及經歷,只想競選總統,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樣。還有些人更可笑了!承認自己的根機鈍,業障重,智慧淺,卻以為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門不可。
2、這些思想,都與正法不相應!真正想發心而學佛的,應從集資糧,成利根,心志堅固──去努力修學,不問頓漸,更不問什麼時候成佛,但知耕耘,才是菩薩的正常道。
九、試述妙覺地成就之功德?
一、妙覺地:佛地
修行到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圓滿,就從菩薩地而進登「妙覺地」──佛地。佛的大菩提,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正也譯為妙,所以佛果是等覺又妙覺。
二、滅盡一切煩惱習氣
1、從初地以來,到第八地,菩薩斷盡了三界的煩惱障。而習氣──所知障,從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
2、約心境說,習氣是由於戲論相的顯現,於法不能得無礙知見,有愚昧的意義。也因為無始來的煩惱慣習,煩惱障雖斷了,而還有煩惱的氣息。這些習氣,聲聞稱之為「不染污無知」,大乘認為是「染污的無明住地」。
3、這些習氣,由於無相智的進修,達到不現,愈來愈薄,法空性也愈來愈明淨。等到盡淨銷融,智慧也能更悠久,更廣大,更深細的了達一切。到終了時,淨治了『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及『極微細礙愚癡及彼麤重』,這才究竟圓滿成佛:『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也就是『最清淨法界』顯現。
4、《般若經》說:『一念相應妙慧』,斷一切煩惱習氣而成佛。發心修學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圓滿了。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