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十九
提問十八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二十
第四章 三乘共法 見此正法者………合說為二乘
1.須陀洹果的意義為何?得此果的聖人,所斷的三結為何?
答:
一、初果所體見的正法
1、觀緣起法無常、無我而契入緣起空寂性的,就是體見正法,也叫做『入法界』。
2、初入正法的聖者,名須陀洹果。須陀洹,是梵語,譯義為『預流』或『入流』。修行到此,契入
了法性流,也就參預了聖者的流類。
3、須陀洹果的證入,經中形容為:『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得離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
無所畏』。所以,這是現見的,自覺的,於正法有了絕對的自信。
二、初果所斷的煩惱
1、初果聖者,已斷了生死的根本,最主要的煩惱。照後代論師的分析條理起來,煩惱是非常多的。但大體可分為二類:
見惑:見道所斷的煩惱,是以智慧的體見法性而斷的那部分。
修惑:修道所斷的煩惱,是要從不斷的修習中,一分一分斷除的。
2、初果所斷的,屬於見惑。這也包含極多的煩惱,論師們稱為八十八惑。但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斷三結』。三結: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初果是徹底的斷了,無有絲毫的剩餘。結:是繫縛
生死的意思,斷了三結,就是解開了生死的死結。
◎我見:是自我的妄執,為生死的根本,從我見而來的,是我所見,斷見、常見,一見、異見,有見、無見......。我見斷了,這一切也就都斷了。
◎戒禁取:無意義的,外道的戒行。見到了真理,不會再以為外道的宗教行為,是可以得解脫的。不會再執取他,也就不會再去學習他。
◎疑:是對於佛,法(四諦、緣起),僧的狐疑不定。見了正法,是徹底明見,再不會將信將疑。
在修行的過程中,這些煩惱,早已伏而不起;到了證見法性,才是斷了根,永無生起的可能。所以,斷是徹底斷盡,不只是不現起而已。以三結為首的一切見所斷惑,都由於真智現前,體見法性而斷
盡了。
2.得初果的利益為何?
答:
1、見了正法,斷了煩惱,也就斷了生死,因為生死苦果,是以煩惱為根源而生起的,因斷果也就斷
了。證到初果,可說無量生死都已經息了。
2、經上說:如大池的水都乾了,只剩一滴、二滴一樣。分別說:在沒有證悟法性以前,未來的生死
是無數量的。等到初入聖流,斷了三結,再『不墮惡趣』。三惡道的業都失效了,三惡道的苦果,
再也不會生起了。剩下來的,人間天上的業果,稱為『極七有』。就是說:最多是七往天上,七
還人間,一定要永斷生死入涅槃。
3、這樣看起來,到了初果,生死幾乎都盡斷了。現在雖還是生死身,雖可能還有七天七人的生死,
但實已見到了生死的苦邊,生死再不會無休止的延續下去了,所以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寶貴的,
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一定會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是
不費力的一破到底。這是學佛法者當前的唯一目標。
3.何謂斯陀含果?
答:二果「一來」薄貪瞋痴,斷欲界六品修惑(上上品~中下品)。第二果,名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語,譯義為『一來』。因為,或是由初果而進修,或是經過了人間天上的六番生死,修道所斷的煩惱,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說是斷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潤生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再不能延續下去了。到了這一階段,由於進修而減薄了修道所斷惑,只有一番生死的力量,所以稱為斯陀含果。
4.何謂阿那含果,斷哪五下分結而證?。
答:
一、三果「不來」的意義
1、再進一步,是三果,名叫阿那含。
2、阿那含:是梵語,譯義為『不來』或『不還』。阿那含果死後,離欲界而上生色界,或者無色界,一定就在那邊入涅槃,再不復還來生欲界了。這或是由二果而進修,在這生中證不還果;或是
返來人間,只剩這一往天上的生死了。
二、三果所斷的煩惱
1、欲界的修道所斷惑,到此已斷盡了,所以不再能成欲界的生死。2、佛在經中,總是說:『五下
分結盡,得阿那含』。五下分結是: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
這五類,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所以叫下(對上二界)分。
3、身見、戒禁取、疑──三結,在見道得初果時,先已經斷盡了;
4、現在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與瞋,也就是斷盡了一切欲界修惑。瞋恚:是專屬於欲界的煩惱。
欲貪:指欲界的貪欲而說。欲貪斷盡了而證得三果的,雖然身在人間,但對欲界的五欲,男女的
性欲,已經不再染著。所以如證得三果,就是在家弟子,也是會絕男女之欲的。
5.阿羅漢的意思是什麼? 所斷之五上分結為何?
答:
1、證得初果或二果、三果,現生不斷進修;或是阿那含(三果)死後,生到上界,聖道現前,到了
斷惑究竟淨盡的時候,就證第四果,名為阿羅漢。
2、阿羅漢:是梵語,或譯義為:『應』:是真正應受人天供養的聖者。『無生』、『殺賊』:殺盡了一切
煩惱賊,不會再有生死的生起了。總之,這是斷盡煩惱,斷盡生死的極果。
3、所斷的煩惱,論師說是色、無色界的修斷煩惱。
佛在經中說:『五(順)上(分)結』斷得阿羅漢。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
明。色貪、無色貪:是色界與無色界的貪染。掉舉、慢、無明:也應該是二界不同的。但修惑以
染愛為本,所以特約二界而分別為二類。這五結,是使眾生生於上界的,現在也斷了,就斷盡了
繫縛三界的一切煩惱。煩惱既斷盡了,那依煩惱潤生而感果的故業──從前以我見為中心而造的
業力,已經完畢而不再有效。又不會再造新業,所以未來的生死苦果,更無生起的因緣了。所以
阿羅漢現有的生死身,到了壽命盡時,就『前蘊滅,後蘊更不生』,而入於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
6.慧解脫阿羅漢與俱解脫有何不同?
答:
一、阿羅漢的種類
1、經中說到阿羅漢,有六種、九種等分別,現在說二大類:此阿羅漢,或是慧解脫的,或是俱解脫的。
2、定慧的解脫為阿羅漢之共德俱解脫,就是定與慧都解脫的。要知道,定與慧,都有煩惱障蔽他,
所以不能現起;如能現起,就從這些障礙而得解脫。經中時常說到:『離貪欲者,心(定)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這是說:依慧力的證入法性,無明等障得解脫。以定的寂靜力,使貪愛等障解脫。
如世間的外道們,也能離欲界煩惱(欲愛等)得初禪,離初禪煩惱得二禪......離四禪煩惱(色界煩惱──色愛等盡),得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離無所有處煩惱,得非想非非想定,但不能離非非想處煩惱,所以不脫生死。
二、慧解脫與俱解脫
1、在佛弟子的修證上:約少分說:都可說有這定與慧的解脫,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發無
漏慧的,斷見道所斷惑,都可說有此二義。約全分說:就大大不同。如修到阿羅漢的,以慧力斷盡無明為本──我見為本的一切煩惱,那是不消說的,大家都是一樣的。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來說,就不同。
(1)俱解脫:如能得滅盡定的阿羅漢,無論是慧是定,都得到了究竟解脫。約得到定慧的全分離障說,稱為俱解脫阿羅漢。
(2)慧解脫:如依未到定
或初禪而得阿羅漢的,就於初禪或二禪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脫。即使能得四禪八定,也還不能
徹底解脫定障。如慧證究竟而不能徹底解脫定障,就稱為慧解脫阿羅漢。
2、生死苦果,依慧證法性而得解脫,所以定力不得究竟,也沒有關係。阿羅漢的定力,是淺深不等的,所以可分好幾類。
7.何謂三明六通?
答:
六通
1、俱解脫阿羅漢,不消說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其他的阿羅漢,凡能得四根本禪的,都能修發三明、六通。
2、六通之內容
神境通:變多為一,變一為多,隱顯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礙他。入水,入地,還能凌空來去,手
摸日月等。
天眼通:見粗的又見細的,見近的又見遠的,見明處又見闇處,見表面又見裏面,尤其是能見眾生的
業色,知道來生是生天或落惡趣等。
天耳通:近處遠處,聽到種種聲音。能聽了人類的不同方言,連天與鳥獸的語聲,也都能明了。
他心通:知道他眾生心中所想念的。
宿命通:知眾生前生的往因,作什麼業,從那裏來。
漏盡通:知煩惱的解脫情形,知煩惱已否徹底斷盡。
3、六通中的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的。其餘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
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發,外道也有能得到五通的。雖然說六通無礙,但所知所見的也有廣狹不同,唯佛才能究竟。
四、三明
1、六通的前五通,是通於外道的,但三明是阿羅漢(三乘無學)所專有的。
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就是天眼,宿命,漏盡三通,但在阿羅漢身上,徹底究竟,所以
又稱為明。
2、天眼明是能知未來的;宿命明是能知過去的。漏盡明以外,特別說這二通為明,就是對於三世業
果明了的重視。阿羅漢有這樣的殊勝功德,所以是世間的上上福田,應受人天的恭敬供養。
8.試舉譬喻來說明阿羅漢的功德。
答:
一、明日喻
1、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智慧斷盡了煩惱,所以是明而又淨。在觸對一切境界時,可以恒不動來說
明。
2、阿羅漢的功德,有『六恒住』。在見色聞聲等六境起用時,恒常是:『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
』,這就是不動。在觸對六境時,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但不會因此而起貪起瞋。
3、一切利譽得失,在聖者的心境上,是不受外境所轉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俗語所說的『
八風吹不動』,就是阿羅漢的境界。這如經上說:『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
法生滅』。
4、經中曾有雲散日現的比喻:
凡夫:如烏雲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陽。
初果:如烏雲的忽然散開,露出了太陽一樣。但烏雲太多,還在忽而遮蔽忽而顯現的變動中。
二果至四果:如雲漸漸淡了,散了,到末後,浮雲淨盡。阿羅漢極明極淨,正如日光朗照,處
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一樣。
二、蓮花喻
證得阿羅漢的聖者,無論定力的淺深怎樣,在沒有捨報以前,總是生活在世間。一樣的吃飯,穿衣,來去;一樣的遊化人間,待人接物。他的身體,他的環境,還是世間的有漏法,還是無常苦不淨的。然而,阿羅漢生活在這世間中,卻不受雜染的環境所熏變。所以他在一切世間行中,清淨不染,如蓮華一樣。蓮花是生於淤泥中,而卻『微妙香潔』。
9.聲聞乘與緣覺乘主要不同處為何?。
答:緣覺與聲聞不同之處
1、三乘共法的教化主機,是聲聞乘,上面已大略說到。第二是緣覺乘。從證真斷惑的地位來說,緣覺與聲聞是一樣的。
2、但他的主要不同處:
(1)是不由他覺,也就是無師自悟的。
如思惟無常而悟入了緣起的寂滅,成了聖果,故名無師自悟。雖不能如佛那樣的大轉法輪,但比起聲聞弟子來,要依師長教誨,到底略勝一著。所以緣覺的根性,比聲聞要利一點。
(2)不由他覺的智慧,是由於遠離而生的。遠離,是遠離憒鬧,遠離人事。他在因中,在證果以後,都是獨往獨來的,厭離人事的。他過著精嚴的十二頭陀行,孤居獨處,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據說:這都出於沒有佛法的時代,現乞食的出家相,但不會說法,只是現神通而已。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