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十八
提問十七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十九
第四章 三乘共法 正思向於厭………..非由利頓別
1.何謂正思惟,為何又稱正志、正欲。
答: 無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時成就的。但在修習過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義。 從先後的引生來說: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 正確思惟。正見可說是從聞(或從佛及佛弟子聞,或從經典聞)而來的慧學, 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2.厭離心是否會導致灰色的人生觀?
答: 不會。
正思惟與三法印:
1、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於厭。
眾生對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於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於世間,卻勇於為善,勇於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
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
2、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
於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
3、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於滅。
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為目標。這三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脫,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
出離心,貫徹了解脫道──八正道的始終。不過正見著重於知厭,知離欲,知滅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習的。
3.何謂正語、正業、正命,此三正道支的體性為何?
答:
依於正思的要求實踐,必然的引發正語,正業及正命──三正道支。
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合法的語言文字。
正業:指不殺,不盜,不淫──合法的身業。
正命:是合法的經濟生活。
有正確的見地,進求解脫生死,一定會表現出合法的行為。這三者,都是以清淨的戒學為體性的。
4.修學解脫道必須具備的「目」跟「足」為何?。
答:
1、正業,正語,正命,如雙足,足是能向前進的。不但要有兩隻腳,還是要無病的,能走的。
正見與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見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要是目無眚翳,見得正確。
不論要到什麼地方,一定要認清目的地,認識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達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況向解脫道呢?這當然要足目相成,才能達於彼岸的涅槃。
2、這說明了,出世的解脫法門(世間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確的見解,清淨的行為不可。否則,不管你說修說證,決無實現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與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5.何謂四正勤?
答:
1、有了正確的見地,清淨的行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進修趣證了。這要有正勤,是向厭,向離欲,向滅的精進,也稱為正精進。
2、佛說正勤為『四正勤』:
◎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他不生。
◎已生的惡法,要斷除他。
◎沒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
◎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長廣大起來。
3、正勤是通於三學,有普遍策發推動的力量,就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
◎戒學:正勤是離毀犯而持淨戒的努力。
◎定學:正勤是遠離定障,如五欲五蓋等,而修定善的努力。
◎慧學:這是遠離邪僻的知見妄執,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
這一切,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世間的善事,都還非努力不可,
何況出世大事?所以佛在遊行休息時,聽到阿難說精進,就立刻起坐,表示對於精進的無限崇敬。
6.何謂正念、正定? 正定與世間禪定有何差別?
答:
1、有了正知見與清淨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習得來。念:是專心繫念,為攝心不亂的主要修法。這裏,還是以出離心為導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別的,就是從正見,正思惟得來的正念。這是與慧相應的,向於涅槃的正念。正念修習成就,能得正定。約定境說,就是上面所說的七依定;佛又特別重視四禪(這是最容易發慧的定)。
2、這不是一般的定,是與念慧相應的,向涅槃的勝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齊修。
7.試以聞思修的次第統攝三學與八正道
答:八正道與三學的關係
1、在這三學、八正道的敘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
◎三學:是戒而定,定而慧;
◎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
2、其實,道次是一樣的。因為,慧學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發起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精進遍通一切,特別是依著精進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學。定與慧是相應的,就是修慧。等到從定而發無漏慧,是現證慧,真實的慧學,從此而得解脫。
3、佛說的解脫道,三學與八正道一樣: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三學與八正道的一致性,試列表如下:
8.三十七道品可分為哪七大類?
答:
1、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2、四正勤:
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諸惡不善法令斷、未生諸善法令生、已生諸善法令增長。
3、四神足:
欲神足、勤神足、止神足、觀神足。四神足是定,定為神通所依止,稱為神足。雖是定,但由
修發三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觀而不同,所以分為四神足。
4、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這五項功德,修得堅定而為引發功德的根源,名為根。
5、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這五事已有降伏煩惱等力量,所以叫力。
6、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類,為引發正覺的因素。
7、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9.試述解脫道十個主要的項目。
答:
(1)信──信根,信力。
(2)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3)念──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4)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5)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6)尋思──正思惟。
(7)戒──正語,正業,正命。
(8)喜──喜覺支。
(9)捨──捨覺支。
(10)輕安──輕安覺支。
10.在解脫道的修行中,必須經歷哪三個階段?
答:解脫道經歷的階段
首先,不問聲聞,緣覺,菩薩,通泛的論起來,每一聖者,在解脫道的修行中,都是經歷了種熟脫三階段的。
1、種(下種):
初聽佛法,生起厭離心,從此種下了解脫的善根,如種下種子一樣。如沒有出離心種,怎麼聽法修行,都是不會解脫的。
2、熟(成熟):
以後,見佛,聽法,修持,使解脫心種漸漸的成熟起來,如種子的生芽,發葉,開花一樣。
3、脫(解脫):
到末後,一切成熟,才能證果,如開花而結果實一樣。
11.為何說急求速成的才是頓根,大器晚成的反而是利根?
答: 以現生的修證或悟證遲速來分別利鈍非經論之言
1、近代的佛教界,有許多觀念,都是與經論相反的。他們以現生的修證努力,或悟證遲速來分別利鈍,而不知恰好相反。
2、重信與重慧的差別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鈍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
如以三乘來說,聲聞根性是鈍,緣覺根性是中,菩薩根性是利。
聲聞是鈍根,從發心到解脫,快者三生,最遲六十劫得解脫。
緣覺是中根,從發心到解脫,快者四生,最遲一百劫得解脫。
菩薩是利根,修三大阿僧祇劫才究竟解脫。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