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空與慈悲來說明菩薩道。空,是阿含本有的深義,與菩薩別有深切的關 係。佛曾對阿難說:「阿難,我多行空」(中含小空經)。這點,『瑜伽論』( 卷九0)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這可見菩薩是以修空為主的,不像聲聞那樣的從無常苦入手。『增一阿含經序品』也說:「諸法甚深論空理,……此菩薩德不應 棄」。如從緣起的三法印的深義說,無常即無有常性,本就是空的異名。但一般 聲聞弟子,對於無常故苦的教授,引起厭離的情緒極深。聲聞、辟支佛們,不能廣行利濟眾生的大事,不能與釋尊的精神相吻合。他們雖也能證覺涅槃空寂,但由于厭心過深,即自以為究竟。聲聞的方便適應性,限制了釋尊正覺內容的充分開展。佛從菩薩而成,菩薩的觀慧直從緣起的法性空下手,見一切為緣起的中道,無自性空,不生不滅、本來寂靜。這樣,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的自了,從入世度生中向于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