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道的德行,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淨化內心,使內心趨向於完善──無漏。所以論到德行,應從 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有情內心的活動,本是非常複雜的,是相互依存,相 互融入,又相互凌奪、互相起伏的。每一心理活動,複雜相應,而沒有絲毫自體 性;分析內心的因素,不過從它的相對特性,加以敘述而已。關於道德的心理因素,如道德的根源,是「無貪」、「無瞋」、「無癡」,已約略說過。今再論道德的意向,道德的努力,道德的純潔。慚與愧,可說是道德意向,一般人陷於重重的罪惡中,善根力非常微弱,惟有慚愧的重善輕惡,能使人戰勝罪惡,使善根顯發而日趨於增進。釋尊說:慚愧是人類不同於禽獸的地方。這可見慚愧是人類的特點,是人的所以為人處。什麼是慚愧?在人類相依共存的生活中,自己覺得要「崇重賢善,輕拒暴惡」;覺得 應這樣而不應那樣。換言之,即人類傾向光明、厭離黑暗的自覺。這種向上的道德自覺,經常與「無慚」,「無愧」的惡行相起伏。但即使被壓倒,慚愧的道德自覺,也仍有現前的機會,這即是一般所說的「良心發現」。如說:「內心負疚 」,「問心自愧」。這道德意向的自覺,應使他充分擴展,成為德行的有力策發 者。但他不但每為無慚、無愧的惡行所掩沒,由於有情是迷情為本的,智力不充 分,不正確,離惡向善的道德判斷,良心抉擇,不一定是完善的,而且是常有錯 誤的。這所以佛說:慚愧心「自增上,法增上,世間增上」。即是說:慚愧應依 (增上是依義)於自、法、世間三者的助緣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