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二十九
提問二十八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三十
2018年5月16日讀書會錄音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我不即是蘊………是為契真實
一、何謂補特伽羅我與薩迦耶我?
答:
(一)我有二種
1、補特伽羅(pudgala)譯義為數取趣,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個體。
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眾生不能悟解,總以為是實體性的眾生在輪迴,就成為補特伽羅我執。
2、薩迦耶(satkAya)薩迦耶,是積聚的意思。
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與他對立起來(名假)。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薩迦耶見。
(二)薩迦耶我執唯於自身而起
1、對人,有補特伽羅我執。
2、對自己,有補特伽羅我執,更有薩迦耶見的我執。
二、何謂「即蘊計我」與「離蘊計我」?
答: 「即蘊計我」和「離蘊計我」
從凡情所執的我來說,不外乎『即蘊計我』,『離蘊計我』二類。然以正理觀察起來,自性有的我,不能說即是五蘊的。我到底是什麼?一般所說的:我走、我拿、我歡喜、我想像、我作為、我認識,都是不離身心──五蘊的。
1、即蘊計我
一般的我執,都是執蘊為我的。但五蘊是眾多的,生滅無常的,苦的,這與我的定義──是一、是常、是樂,並不相合。如真的五蘊就是我,那就不成其為我,要使大家失望了。
2、離蘊計我
一般宗教家,經過一番考慮,大都主張離蘊計我,認為離身心──五蘊外,別有是常、是樂,微妙而神秘的我。但以正理推求,也決非是離蘊而有我的。因為離了五蘊,就怎麼也不能形容,不能證明我的存在,不能顯出我的作用。怎麼知道有我呢?眾生的執我,都是不離身心自體的,並不如神學家所想像的那樣。
有的固執離蘊有我,又另為巧妙的解說:
(1)相屬:相屬,如部下的屬於長官;以為五蘊是屬於我的,是我的工具。我利用了足,就能走;利用了眼睛,就能見;利用意識,就能明了認識。
(2)相在:相在,如人在床上。如我比五蘊大,五蘊就在我中;如五蘊比我大,我就存在於五蘊中。
(3)相屬和相在具不能成立:這既然都是離蘊計我的不同解說,當然也不能成立。所以,不是相屬的,也不是相在的。
這都是同時存在,可以明確的區別出來。但執相屬,相在的我執,如離了五蘊,怎麼也不能證明為別有我體,所以都不能成立。
經這樣的觀察,故知是無我的,並沒有眾生妄執那樣的我體;我不過是依身心和合相續的統一性,而假名施設而已。我執本不出這二類,後來佛法中的犢子部等,執有『不即蘊、不離蘊』的不可說我,這是誤解世俗的施設我為自相有,『執假為實』的分別妄執。
三、如何修習我空觀?
答: 我空與法空互相證成
我空與法空,在般若經論中,常常是互相證成的。我空,所以法也是空的;法空,所以我也是空的。依此,若了達眾生而無有我,那何得有我所法呢?
1、「我」與「我所」
我:我是受假,是取身心而成立的。
我所:我所有的、我所依的都是法。
(1)我所有法:如我的身體、財產、名位,凡繫屬於我的,就是我所有的法。
(2)我所依法:五蘊、六處、六界、六識,都是我所依的法。
2、無「我」,就沒有「我所」,所以「我空」也就「法空」了。反之,諸法的自性,似乎是真實的,尚且是空的,何況那依法而立的我?這更不消說是空的了。
四、聲聞道行者除通達我空,是否亦通達法空? 試述不同宗派的主張?
答:
(一)各學派對「我空」、「法空」之看法
1、本頌,含有非常的深義,唯有大中觀者,才能如實的開顯,貫通。這是說:佛在聲聞法中,多說無我;明說法空的不多。因此在佛法的流傳中,就分為二派:
西北印的說一切有系:以為佛但說無我,法是不空的。(如毘曇系)
中南印的大眾系:佛說我空,也說法空。(如《成實論》)
2、大乘佛經,不消說,是說一切法性空的。
瑜伽宗:小乘但說我空,大乘說我法二空。(近於西北印的有部系)
中觀宗: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近於中南印的學派)
(二)依龍樹論來抉擇與貫通我法二空之異說
1、『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眾生空。……大乘弟子利根故,為說法空』『不大利根眾生,為說無我;利根深智眾生,說諸法本來空』。
大小乘經,確是明顯如此的。但這不能說聲聞弟子沒有法空,因為,『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中說:趣涅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
這明白說破了:眾生空的無我與法空,只是說明的顯了一些,或含渾一些,其實都是般若正觀,一乘一味的解脫道。
2、所以說:『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法?以是故,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這是說:能得無我我所的,一定能通達法空。因為觀空的意義,都是無自性。觀我無自性而達我空,如以此去觀諸法,法當然也是空的。
不過,『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為事』。這就是急求證悟,直從觀無我我所入手,不再去深觀法性空了。
但這是不去再深求(佛也不為他說法空),而決不會執法實有的,如『若無眾生,法無所依』;『無我我所,自然得法空』。
3、聲聞的無我,是可以通法空,而不與法空相違反的。依《中論.觀法品》的開示,雖廣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而由博返約的正觀,還是從無我我所悟入。這正是生死的癥結所在,出世的解脫道,決不會有差別的。不過根機不同,說得明了或含渾些,廣大或精要些而已。
4、凡是通達我空的,一定能通達法空;可以不深觀法空,不開顯法空,而決不會堅執自性有而障礙法空的。如執法實有,那他不但不解法空,也是不解我空的;不但不除法執,也是不除我執的。所以經上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龍樹論也說:『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陰執乃至在,我見亦恒存』。
誰說聲聞聖者,知我空而說一切法實有呢?不解法空,不離法執,誰說能離我執呢?
這可以推知:佛說本來一味,只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淺深原是一貫的,到了偏執者手裏,才分為彼此不同的解行。
五、修空先從觀身著手有何好處?
答:
(一)初學從身起觀
1、空,是要觀眾生與一切法都是性空的。龍樹繼承佛說的獨到精神,以為初學的,應先從觀身下手。這有什麼意義呢?因為生死是由於惑、業,惑、業由於分別,這已如上面說過。此惑亂的妄分別,是由於心。從人類,眾生能發心學佛的來說,心又是依於身的。
2、從依心而起惑造業來說,佛法分明為「由心論」的人生觀;重視自心的清淨,當然是佛法的目的。然心是依於身的,此身實為眾生堅固執著的所在。貪、愛、喜、樂阿賴耶,所以生死不了;而阿賴耶的所以愛著,確在「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的取著。
※(依於身)心→分別→惑、業、苦
(二)執身與執心的不同
1、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都是為了此身。身體是一期安定的,容易執常,執常也就著樂、著淨,這是眾生的常情。
2、反而,心是剎那不住的,所以如執心為常住的,依此而著樂、著淨,可說是反常情的。這只是神學與哲學家的分別執,論稱為「如梵天王說」,也就是婆羅門教的古老思想。所以,如眾生專心染著此身體,是不能發心,不能解脫的大障礙,是故先應該觀身。
(三)佛說的道品以觀身為先,再觀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
1、佛說的道品,以四念處為第一,稱為「一乘道」。四念處又以觀身為先,觀身不淨,觀身為不淨,苦,無常,無我,就能悟入身空。
2、對身體的妄執愛著,能降伏了,再觀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就能趣入解脫。
六、空觀修習若成就,能得到什麼利益?
答: 離內外執契真實
1、大乘行者,以無我無我所的正觀,觀察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知道這一切都是似有真實而無自性的。觀我無自性,名我空觀;觀法無自性,名法空觀。由於空觀的修習成就,能離一切法的戲論相,也就不於一切而起我我所執。因此,盡息所有的諸分別,無漏的般若現前。所以說:「諸法不生故,般若波羅蜜應生」。又如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2、現證的般若現前,就是契入一切法的真實相;這名為空性,法性,法界,真如等,都只是假立名言。這實是超脫一切分別妄執,超越時空性,質量性,而證入絕待的正法。
七、雖同入無分別性,二乘與佛菩薩有何分別?
答:同樣的無我無我所,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呢?
1、悟入『無分別性』,依《華嚴經.十地品》說:這是二乘所共得的。《般若經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2、但菩薩有菩提心,大悲心,迴向利他,以本願力廣度眾生,這怎能與二乘無別!〔共般若〕這是說,大小乘以願行來分別,不以慧見來分別。
〔不共般若〕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也有些不同。聲聞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斷煩惱障。而菩薩不但以我法空性慧,證無分別法性,斷煩惱障,更能深修法空,離一切戲論,盡一切習氣。得純無相行,圓滿最清淨法界而成佛,這那裏是二乘所及的呢?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