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如意精舍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法師簡介
法會與活動資訊
2024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3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2心靈環保成長營
2020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9心靈環保成長營
2018心靈環保成長營
線上讀書會
佛法概論
成佛之道
優婆塞戒經(第一冊)
優婆塞戒經(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心經
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講記
佛法問答
學習資源
聯絡我們
提問二十一
提問二十
返回成佛之道
提問二十二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發心名菩薩………圓滿佛功德
1.何以故初發心菩薩即成眾生之上首?
答: 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賢聖所尊敬了。菩薩發心以來,就是這樣可尊可敬的,大菩薩們是更不必說了。
2.為何說菩薩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源?
答:世間善法,聲聞、緣覺等善法(出世間善法),都依佛菩薩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薩而有的──
所以菩薩為一切善法的根源。
3.菩薩行不可或缺的三要則為何?
答:
1、菩提心是志願所在,慈悲心是動機,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如依此三要門為本,善巧的修習一切行,這一切行皆就歸入於成佛之道的一乘法了。簡單地說:有了這三心,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如離了這三心,或缺少了,什麼也不是成佛的法門了。
2、一切善行:
共世間善法:五戒、十善、三福業(布施、持戒、修定)。
出世間善法:四諦、緣起、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大乘法:六度、四攝、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門。
三心同等的重要
1、三心的意義《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由無所得而為方便』。
龍樹《寶鬘論》:『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慧』。
《大日經》:『大菩提為因,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漢譯誤作「方便為究竟」)』。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法華經》的『一切智願』,也就是菩提心的別名。大悲是遍十方一切眾生而起,所以說遍十方際。無所得是般若,就是不依有無二邊的空性慧。
2、在大乘法中,這三者是同等的重要,不可或少的。但大乘經是各有所宗重的,或特重菩提心,或特重大悲心,或特重般若的都無所得;每把他說作首要的。這是依所宗要而巧說,其實這三者,初學是可以偏重而不可偏廢的。
4.菩薩之學處以何為根本?。試述菩薩戒有什麼特色?
答: 菩薩戒(學處):十善為本
1、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出家菩薩:不婬)
2、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3、意:不貪欲:成無量三摩地。
不瞋恚:具廣大的慈悲。
不邪見:得甚深的正慧。
特色:
1、攝為三聚戒,從菩薩戒來說,就是十善正行,不過從善行的不同意義,總攝為「三聚淨戒」:
一、攝律儀戒:無惡不除
二、攝善法戒:無善不行
三、饒益有情戒:無一眾生不加利濟
2、七眾所通行。
一、聲聞戒與菩薩戒的差異
1、在聲聞法中,律儀戒有男女、僧俗等差別,分為優婆塞戒、優婆夷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因戒的不同,分佛弟子為七眾。
2、但菩薩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小差別)的,所以是七眾弟子所共通奉行的。
二、菩薩戒要有聲聞戒為基礎要受菩薩戒,應先受七眾的律儀戒。如優婆塞(受五戒的男眾)而受菩薩戒,就名菩薩優婆塞;沙彌尼而受菩薩戒,就名菩薩沙彌尼;比丘而受菩薩戒,就名菩薩比丘。
三、戒藏
1、聲聞藏中有廣律。
2、菩薩藏雖傳說有菩薩的戒藏,但從傳譯到中國(西藏在內)來說,菩薩戒都是附見於經中的。
四、菩薩戒藏的內容不盡相同
1、羅什譯的《梵網戒本》,列十重四十八輕戒;
2、曇無讖譯的《優婆塞戒經》,列六重二十八輕戒;
3、玄奘譯的《瑜伽菩薩戒本》,列舉四重四十三輕戒。輕戒多少有出入,菩薩的重戒,大致相同,如《虛空藏經》、《菩薩本業瓔珞經》、《勝鬘經》等,也都有說到。我國一向採用《梵網》戒本,但廣說開遮持犯,犯輕犯重戒相的,《瑜伽》菩薩戒要明確得多!
5.試舉出幾條不共聲聞的菩薩重戒?
答:不共聲聞的菩薩重戒,諸經及各種戒本中,雖舉事小有出入,而內容都說到了「嫉、慳」、「瞋、慢」的四項重戒。現在且依《瑜伽》戒說。
1、嫉:為了貪求個人的利養恭敬,因此嫉妒別人,故意的自讚毀他。
2、慳:有來求布施的,由於慳吝心,雖然有法有財,而不肯修法施、財施。
3、瞋:瞋心極重,不但罵詈傷害別人;別人來懺悔,請求諒解,也不受懺謝,永遠的怨恨他。
4、慢:不虛心,自以為了不起,這才宣揚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反而毀謗別人弘揚的正法。
這四項重戒,都是障於利他的菩薩行。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戒,就是違失了大乘菩薩的淨戒,不成其為菩薩了。
6.試述菩薩道修學的綱領?
答:
一、無上菩提道品的總綱
佛的功德,究竟圓滿,從菩薩的修行而成,所以菩薩所修學的,也是『無量法門誓願學』,而不是部分的、少量的法門。但總舉大綱而統攝起來,證得無上菩提的道品,不外乎「六度與四攝」:
1、六度:
六度是六波羅蜜多的意譯。波羅蜜多(pAramitA),譯義為到彼岸(*事究竟),也就是度。施、戒、忍、精進、禪那、般若,為從世間而達佛道彼岸的法門,所以叫六度。
2、四攝:
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是攝受;這四法能攝化眾生,所以叫四攝。菩薩修學的道品,不外乎為了自成佛道,利益眾生。
二、六度與四攝約特點說而有分別
1、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攝是利濟眾生的方便;所以大乘的菩提道,也就是六度與四攝了。
2、但這不過是約特點而作分別的說明,其實六度也可分自利利他二道:
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禪、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進通於二道。
進一步說,六度都有自利與利他的二種意義。這裏要特別說到的,佛果決不是一行一法門而可以圓成的。
3、佛在經中,有時約重點說:修行什麼法,就能速得無上菩提。有時約融攝說:修布施或般若時,即具足六波羅蜜多。如因此妄執:只要修某法某行,就可以成佛,不需要修其他功德,那就是顛倒誤解了!
7.略述菩薩圓成佛道中間所經歷的階位。
答: 由淺而深的菩薩階位:
1、十地修學的法門,不是部分的,少量的;修學成佛的道品,也不是一天,一生所能完成的。由淺而深的修學歷程,經中分為種種行位,其中主要的,是歡喜地等十地。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斷進修,引發無邊功德,如地一樣能長萬物,所以叫地。十地圓滿了,就成佛。
2、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初地是歡喜地,在進修入初地時,應修三十心,所以在初地前,豎列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位。
十住的初住,名發心住。發心住是修習信等十心已經圓滿成就了;信心等修習而未成就時,就列為十信位。菩薩的修行位次,是這樣的展布開來。
3、總之,由淺入深,是可以分為多少階段的。這一進修的歷程,就是漸入於歡喜等諸地,就能圓滿佛果的一切功德,達成了菩薩發心修學的究竟目的。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