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佛教在不斷的發展中,大乘佛教的高揚,普遍到全印。佛教界思想的交流,漸傾向於綜貫折中。但經式與論式的文體,還是存在的。起初,立足於『般若』性空的南方(曾來北方修學)學者龍樹,深入『阿含經』與古典『阿毘曇』。作『中論』等,發揮中道的緣起性空說。肯定的說法空是『阿含經』本義,即緣起 法的深義。在三乘共空的立埸,貫通了大乘與小乘,說有與說空。遲一些(約西元四世紀初),立足於緣起法相有的北方學者彌勒,也同樣的尊重『阿含經』。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無著,編集為『瑜伽師地論』。這是從說一切有系的思想中,接受大乘空義而綜貫、解說他。龍樹、彌勒都受有北方佛教的影響,所以都 編集為論典。當時繼承空相應大乘經學風的學者,思想轉入真常不空的唯心論, 形而上的佛性本有論,又傳出多少經典,如『勝鬘經』、『無上依經』、『大般 涅槃經』、『金光明經』、『楞伽經』等。無著與弟子們,在這真常唯心的思潮中,著有大量的唯識論,與真常唯心的經義多少差別,所以古人稱之為「唯心」 與「唯識」,或「真心」與「妄心」。這第三期的佛教聖典,是笈多王朝梵文復 興時代的作品。有南北佛教的特長,所以宏偉而精嚴。不過真常唯心的契經,融攝世俗的方便更多,與印度教更接近。再下去,佛教要演變為印度教化的秘密大乘了。